《南方日报》头版聚焦广东体育博物馆开馆

2025-11-04      作者:       浏览:110

  11月3日,广东体育博物馆开馆亮相。

  该馆总建筑面积为7318.79平方米,依托东较场自唐代“阅武堂”延续至今的体育文脉,系统呈现广东从古代武备体育、民俗体育到现代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完整发展脉络。馆藏涵盖古代体育文物、近现代体育见证物、非遗民俗体育遗存等类别,凸显广东体育强省建设的历史根基与时代成就。

今天(11月4日)

《南方日报》头版和重点版

对广东体育博物馆开馆

进行大篇幅报道

全文如下

↓↓↓

南方日报头版


广东体育博物馆开馆

图为广东体育博物馆一楼大厅中心的主雕塑,以广东体育健儿为创作原型,立体诠释了“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精神。


  11月3日,在十五运会即将开幕之际,广东体育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选址于有“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美誉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东较场),总建筑面积为7318.79平方米。

  依托东较场自唐代“阅武堂”延续至今的体育文脉,广东体育博物馆系统呈现我省从古代武备体育、民俗体育到现代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完整发展脉络。馆藏涵盖古代体育文物、近现代体育见证物、非遗民俗体育遗存等类别,凸显广东体育强省建设的历史根基与时代成就。

  新场馆 新地标 新叙事

  在全国上下喜迎十五运会开幕之际,11月3日,广东体育博物馆正式开馆。从此,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座文化新地标,群众家门口又多了一个打卡好去处。

  这是为十五运会献上的文化之礼,也是讲好广东体育故事的生动实践。步入博物馆,如同打开了一扇了解广东体育文史宝库的窗口:艺术雕塑诉说着广东体育“百个第一”的荣光,光影长廊见证南粤健儿百年奋进的足迹,沙盘剧场生动复原场馆建筑的变迁……透过“一个场”“一群人”“一方土”“一片海”的叙事脉络,观众可以完成一次对体育强省建设历程的深度巡礼,也能触摸到粤港澳大湾区“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强劲脉动。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从记录革命风雨的红色文化遗迹,到焕发新生的体育文化打卡地,如今的“东较场”和广东其他体育场馆一道,迎来了新的使命、新的出发。站在这里,讲好体育强国梦就有了更加具体的模样,促进大湾区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就有了创意十足的平台。

  再过5天,全运圣火就将在广东奥体中心点燃。一个亮丽、自信、开放的大湾区,正张开热情双臂,喜迎八方宾朋。也欢迎走进广东体育博物馆这座新场馆、新地标,感受全民全运的浓厚氛围,聆听体育强国的广东叙事。

南方日报重点版

广东体育博物馆开馆

我省再添体育文化地标

一馆看广东千年体育文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11月3日,广东体育博物馆开馆亮相。该馆选址于有“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美誉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东较场),由广东省体育局主办,广东省社会体育和训练竞赛中心牵头组织实施。

  据了解,广东体育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7318.79平方米,依托东较场自唐代“阅武堂”延续至今的体育文脉,系统呈现广东从古代武备体育、民俗体育到现代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完整发展脉络。馆藏涵盖古代体育文物、近现代体育见证物、非遗民俗体育遗存等类别,凸显广东体育强省建设的历史根基与时代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上,陈镜开(前排左二)、戚烈云(二排左二)、容国团(后排左二)获奖合影。资料图片

  探寻广东体育发展足迹

  广东体育博物馆分为主馆和副馆两个部分,其中主馆陈设以“敢为人先,永争第一”为主题的常设展览“广东体育的历史与发展”,副馆将作为博物馆文创区和临展区。

  步入展厅一楼,可以看到展览第一篇章“粤动千年:广东体育发展史”。展厅内的沙盘与浮雕墙展示了“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的千年发展脉络。展厅内可以看到东较场三个历史阶段的建筑沙盘,分别是唐代“阅武堂”时期、民国“广东省立体育场”时期,以及现代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时期。

  而围绕着三个沙盘的浮雕墙上,则展示着曾经在东较场举办的重要体育竞赛活动与图片,其中重点展现的是“广东省大运动会”相关图片资料,这些图片呈现了“广东省大运动会”运动员入场、广州及周边的17所新式学校参赛广东省大运动会等场景。

1906年1月,广东省大运动会在东较场(现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举行。资料图片

  据悉,“广东省大运动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奥林匹克竞赛规则举办的大型运动会,也是中国最早开展的、具有现代体育意义的运动会,比民国时期首届全国运动会(1910年)还要早。

  参观者在馆内还可以循着时间脉络探寻广东体育的发展足迹,看岭南体育活动的起源与广东体育的发展历史。例如其中展出的一组来自战国时期的箭头与矛、来自阳江的风筝等展品,体现了岭南尚武传统与民俗体育的融合。

  走进展区深处,观众可以通过展柜史料资料看到近代广东体育的发展历史。作为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广东较早接触西方体育思想,成为先行引入西方近代体育的重要“窗口”之一。

  打卡广东健儿“冠军时刻”

  展览的第二篇章是“勇攀高峰:广东竞技体育成就”。在这一篇章,观众可以打卡属于广东健儿们的“冠军时刻”,领略他们在中国体育史上书写下光辉的“南粤传奇”。

  事实上,广东体育健儿的故事早在展厅正门的主雕塑处,就已开始讲述,这一雕塑也必将在开馆后成为观众热门打卡点。雕塑上有8个运动员的形象,分别代表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水、足球、田径、体操、举重等广东传统优势项目。

  环绕在雕塑旁的红色飘带借鉴了莫比乌斯环,而飘带中部以电子屏动态呈现广东体育史上创造的百项“第一”,如首位跳水世界冠军陈肖霞、首位男子跳水世界冠军李宏平等人。

  在第二篇章中,展厅设置了一处楷模丰碑雕塑,展示容国团(新中国首位世界冠军)、陈镜开(首破世界纪录)、戚烈云(首破蛙泳纪录)等楷模的光辉足迹。

  一旁的展柜里,还通过金牌、服装实物等展品展示两获奥运金牌的“妈妈冠军”冼东妹、突破极限的苏炳添等运动健儿们的风采。

  现场还通过3D影片与地屏互动,重温南粤健儿赛场称雄的飒爽英姿。

  展现广东体育产业

  硬核研发实力

  展厅二楼、三楼分别展示了“律动岭南:广东群众体育发展”和“潮涌湾区:广东体育产业演进”两大篇章。

  步入二楼,一幅岭南体育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将广东蓬勃发展的群众体育生态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全景展现了全省21个地市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万千气象。

  这幅“长卷”生动诠释了体育如何深度融入4300万常锻炼人群的日常生活,打造出一部流动的“全民健身日记”。

  而在三楼,琳琅满目的展品展现出广东体育产业的硬核研发实力,现场展出了深圳喜德盛的自行车、惠州杰诚的滑板、高巨创新的编队无人机等产品。此外,展区还展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手稿等。

  展区还精心设计了美轮美奂的时空剧场。该时空剧场通过沉浸式3D剧场技术,打造一个全包围的视听体验空间。剧场内,观众可以“沉浸式”重温中国和广东体育史上那些里程碑式的盛会现场——从六运会、九运会到深圳大运会、广州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盛会时刻的激情再次被点燃。

  作为广东体育文化传承与展示的全新平台,广东体育博物馆将历史展陈与科技互动融于一身,未来计划定期开展冠军讲堂、体育文化沙龙等活动,发挥体育文化科普平台作用,是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片区“一公园·四基地”中体育科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体育博物馆选址于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东较场)。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马艺天 摄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联通平台和路径链接,广东体育博物馆所在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片区与周边红色历史场所紧密相连,构建起独特的城市文化空间网络。北侧衔接英雄广场,贯通广州起义纪念碑、烈士陵园,融入750米广州红色基因中轴线;南部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广场等红色历史场所形成路径链接,成为近代广州红色基因脉络中的关键节点。

  据了解,此次广东体育博物馆的展品征集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机构以及广东体育界名宿和功勋运动员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目前首批入藏博物馆的展品达到2000余件,首批对外展出文物达380余件。

一“场”穿越千年

见证广东体育发展重要时刻

11月3日,广东体育博物馆开馆。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11月3日,选址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的广东体育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所在的这座体育场素有“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的美誉,而在老广们的心中,它还有一个更加亲切的名字:东较场。

  据史料记载,东较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体育场之一,已在广州城东屹立了1300多年,它见证了广州城市千年文脉的不少重要历史时刻。如今,广东体育博物馆亮相,这一城市文脉地标再度被擦亮,让我们以“场”为眼,回望广东体育发展的千年“威水史”。

  自唐代延续至今的体育文脉

  东较场地处广州古城东门外,连接中原驿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较场有据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唐武德元年(618年),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作“阅武堂”。唐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始设武举”,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考试以选拔武备人才。从此,东较场便成为广东武科乡试以及军队习武和阅兵的场所。

  从宋代到明初,“阅武堂”的称谓一直被沿用。明景泰五年(1454年),总督两广军务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昂对其进行扩建,设立演武堂和演武场。

  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克路士曾在广州停留,后在其所著的《中国志》中,称赞演武堂和演武场“此处可集合一支大军”。“由此可见,演武堂和演武场是一个雄伟辉煌的建筑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高级工程师孙海刚介绍道。

  “东较场”的称谓则更名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作为清代广州驻军的操练和阅兵之地,每年驻扎省城的军队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操演、阅兵仪式。鸦片战争爆发前,钦差大臣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官员还亲赴东较场检阅军队,备战抗英。

  见证羊城近现代重要历史时刻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东较场作为广东武科考场的使命随之结束,却从此为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开启了新的篇章。

  清末有识之士力求借鉴西方各国施行的尚武精神教育,主张对全体国民进行尚武精神教育和基本的军事体育训练,以抵御外侮,重振国威。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东较场”被更名为“广东省运动场”。

  戊戌变法后,从日本引进的“体育”一词逐渐融入我国。1906年1月10日,由两广学务处发起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动会——“广东省运动会”在东较场举行,时称“广东省大运动会”。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按照奥林匹克竞赛规则举办的运动会,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的一个里程碑。

  “广东省运动会的比赛场地设置,参照了第一届夏季奥运会、1896年雅典奥运会运动场的式样。”孙海刚介绍,场地中心不但划出了长约300米的椭圆形跑道,还设有跳高、跳远两个沙坑,还设置负重竞走、徒手跳高、徒手跳远、持竿跳高等比赛项目。

  1916年,时任广东省长的朱庆澜力荐体育以强固民众体魄,报请将东较场修建成一座综合性体育场。1932年,广东省立体育场竣工投入使用,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最为标准的体育场之一。从1906年到1947年,广东省共举办过15次全省的运动会,其中就有9次在省立体育场举办。

  上世纪20年代,东较场再次成为政治风云激荡的舞台。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当年6月,孙中山在东较场检阅军队的操练。省港大罢工宣传演讲、北伐誓师大会及阅兵式都在这里举行。广州起义失败后,参加广州起义的工人队伍在东较场被屠杀,今天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英雄广场,就是为纪念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而建。

  1926年,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学,由毛泽东兼任所长。毛泽东曾在此组织农讲所学员进行体育操练,赋予了这片场地特殊的红色基因。

  在这里向世界打开“体育之门”

  1950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体育场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寓意属于人民自己的体育场。三年后,经过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升级为可容纳8000人的体育场。

  广东省人民政府对体育场的改造,也为中外体育交流打开了一扇窗。1975年,中美田径友谊赛在这里举行,成为继中美“乒乓外交”后,两国之间举行的又一次体育交流盛事。1980年6月8日,广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的开幕,更成为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首次向世界打开体育大门举办的国际赛事。

  起源于1979年的“省港杯”,是新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批准的第一个地方涉外体育竞赛,也是粤港两地交流的桥梁。时至今日,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已经见证了其中31届精彩赛事,场内承办的各种国内外重大比赛则多达300多场。

  改革开放以后,这里也曾见证不少体育高光时刻。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先后承办过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赛事。

  随着广东体育博物馆的落成,东较场的千年体育“威水史”也将翻开新的篇章。

广东体育版“千里江山图”惊艳亮相

近20米动态长卷(局部)。图为手绘扫描

  走上广东体育博物馆的二楼,一幅气势恢宏的近20米动态长卷徐徐展开,宛若广东体育版“千里江山图”,以流动的光影和浪漫的绘画手笔,将广东蓬勃发展的群众体育生态栩栩如生地呈现于眼前。

  站在数字长卷前,犹如跨入延绵千里的画卷,广东21个城市的文旅名胜、体育地标依次映入眼帘。广州“小蛮腰”旁,市民在珠江畔奔跑健身;深圳湾畔,无人机编队与帆船爱好者的身影共舞;阳江风筝翱翔天际;佛山南狮腾挪跳跃;梅州少年驰骋绿茵;韶关徒步登山者穿梭于丹霞茂林之间……它们交织成一幅“全民健身、活力迸发”的生动画卷,全景展现全省21个地市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万千气象,生动诠释了体育如何深度融入南粤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一部流光溢彩的“全民健身日记”。